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球队动态 球队动态

体育中的审美观念_从审美角度分析篮球体育运动的意义

tamoadmin 2024-08-23 人已围观

简介1.从审美的角度谈谈对大众艺术体操的理解。急需~~2.论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成功的案例,1000字,在线等3.美育基础 审美对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何作用篮球场上分五个位置:控球后卫(PG)、得分后卫(SG)、小前锋()、大前锋(PF)、中锋(C)各个位置的主要作用:1、控球后卫(Point Guard):他要把球从后场安全地带到前场,再把球传给其他队友,这才有让其他人得分的机会。首先,

1.从审美的角度谈谈对大众艺术体操的理解。急需~~

2.论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成功的案例,1000字,在线等

3.美育基础 审美对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何作用

体育中的审美观念_从审美角度分析篮球体育运动的意义

篮球场上分五个位置:控球后卫(PG)、得分后卫(SG)、小前锋()、大前锋(PF)

、中锋(C)

各个位置的主要作用:

1、控球后卫(Point Guard):他要把球从后场安全地带到前场,再把球传给其他队友,这才有让其他人得分的机会。首先,他的运球能力是绝对少不了的,他必须要能够在只有一个人防守他的情况下,毫无问题地将球带过半场。

然后,他还要有很好的传球能力,能够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将球传到球应该要到的地方:有时候是一个可以投篮的空档,有时候是一个更好的导球位置。简单地说,他要让球流动得顺畅,他要能将球传到最容易得分的地方。再更进一步地说,他还要组织本队的进攻,让队友的进攻更为流畅。

2、得分后卫(Shooting Guard):他以得分为主要任务,他在场上是仅次于小前锋的第二得分手,但是他不需要练就像小前锋一般的单打身手,因为他经常是由队友帮他找出空档后投篮的。不过也就因为如此,他的外线准头与稳定性要非常好。

3、小前锋(Small Forward):对小前锋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得分,而且是较远距离的得分。小前锋一接到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如何把球往篮框里塞。他可能会抓篮板,但并不必要;他可能很会传球,但也不必要;他可能弹跳很好,但仍不必要;他可能防守极佳,但还是不必要。小前锋的基本工作,就是得分、得分、再得分。

4、大前锋(Power Forward):在队上担任的任务几乎都是以苦工为主,要抢篮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篮、得分,他却经常是最后一个。所以说,大前锋可以算是篮球场上最不起眼的角色了。大前锋的首要工作便是抓篮板球。

大前锋通常都是队上篮板抢得最多的人,他在禁区卡位,与中锋配合,往往要挑起全队的篮板重任。而在进攻时,他又常常帮队友挡人,然后在队友出手后设法挤进去抓篮板,做第二波的进攻。通常仅有少数的时间,会要求大前锋沉底单打,这时候他便在禁区附近来个翻身、小勾射之类的,做些近距离的进攻。

5、中锋(C):顾名思义乃是一个球队的中心人物。他多数的时间是要待在禁区里卖劳力、卖身材的,他在攻在守,都是球队的枢钮,故名之为中锋。?

中锋要做哪些工作呢?首先,他既然是在禁区里面混饭吃,那么篮板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再来,禁区又是各队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不能让对手轻易攻到这里面来,所以阻攻、盖火锅的能力也少不得。而在进攻时,中锋经常有机会站在靠近罚球线的禁区内(此乃整个进攻场的中心位置)接球,此时他也应具备不错的导球能力,将球往较适当的角落送出。

扩展资料

篮球,英文(basketball),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1891年12月21日由詹姆斯·奈史密斯创造,是奥运会核心比赛项目,是以手为中心的身体对抗性体育运动。

1891年12月21日,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现译名为美国春田大学,Springfield College)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1896年,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并且2002年姚明以状元的身份入选NBA,开启了中国篮球新的狂潮。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36年,篮球在柏林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职业选手可以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

主要的国际性篮球组织是成立于1932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篮球联合会(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当今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是美国篮球职业联盟(NBA)比赛。

代表中国的水平最高的联赛是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比赛。

运动特点

1、对抗性:篮球运动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但需要参与者快速奔跑、突然与连续起跳、敏捷反应与力量抗衡。

2、集体性:篮球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技战术能力,以及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智慧、胆略、意志、活力与创造力,运动员也必须具备勇敢顽强的斗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观赏性:篮球比赛中,可以欣赏到娴熟的运球、巧妙的传球、准确的投篮、机智的抢断、精彩的扣篮和出奇的封盖,再加上攻守交错、对抗变换,从而使比赛双方斗智斗勇,球场形势变化富有戏剧性,能使参与者和观看者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愉悦。

4、趣味性:篮球运动简单易行,趣味性很强,可以因人、因地、因时、因需而异。通过变换各种活动方式,篮球运动更加方便与吸引人们的参与,以达到活跃身心、健身强体的目的,进而提高社会的文明氛围,充实人们业余文化生活。

5、健身性:人们通过参与篮球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使个性、自信心、审美情趣、意志力、进取心、自我约束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篮球

从审美的角度谈谈对大众艺术体操的理解。急需~~

《体育颂》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全篇,把主观感受、理想与憧憬结合起来,运用比喻、象征、比拟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体育的特殊功能;作者用第二人称,或慷慨激昂,或平和冲淡,或凝重深沉,或含蓄隽永,字里行间饱蕴着作者淋漓酣畅的丰富情感,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其语言质朴自然,凝练畅达,读来感人肺腑,有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功效。这确是一篇闪烁着进步思想而又内容深刻的重要体育历史文献 。

《体育颂》的审美价值诗歌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其审美功能是以艺术性为基础的。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以艺术形象和形式为依据,引发起富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达到情绪、感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同时,人们的身心情感在这过程中得到一种很好的陶冶和净化。《体育颂》在奥运会上,在中外举行的各种大中小型运动会上,以及在1988年中国春节举行的“奥林匹克之春”联欢会上,总是被运动员,或演员们热情洋溢地朗诵,之所以这样,除了在于它深刻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外,还在于它在艺术上的美悦作用。

第5届冬奥会开幕式

文学作品的美悦作用,一般具有两方面构成因素。首先是题材内容因素。作家、诗人选取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和追求的理想,是健康积极而又诚挚真实的,那么它就能给人一种内容方面的美的感受。前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卢卡契说过:“伟大的艺术家一向是人类进步中的先驱者,通过自己的创作,他们揭示了前所未知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科学与哲学的才能将这些联系以确切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现代奥运会先驱者的顾拜旦,他创作的《体育颂》,所写的无凝是非常重大的题材。它气度恢弘,情绪深诚而热烈;它以高屋建瓴之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读者面前展开了奥林匹克运动无比广阔的领域;并且,层出不穷的科学性、哲理性的诗句,在这广阔的领域中熠熠生辉。

构成文学的美悦作用的,还有是形式方面的因素。诗歌是最典型的语言艺术。诗,必须有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既有能为人的眼睛、耳朵直观的形式美,又有能表达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绪。《体育颂》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艺术风。“体育”本来是文化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术语,而《体育颂》中的“体育”完全被诗化、形象化、人格化了。作者把“体育”比喻为“欢娱”的“天神”、“容光焕发的使者”、“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比作“勇气”、“荣誉”、“进步”、“和平”等等,并加以拟人化,从而高度地、形象地评价了体育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比喻和拟人化是诗歌

《体育颂》朗诵

语言塑造形象的两种常用手法,这两种手法容易激发读者感情的波浪,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的规律的。这当然不仅仅是艺术手法问题,它是为诗人的高尚人格和感情态度所决定的:我们从《体育颂》中不是可以看出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是着眼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吗?

上面讲过,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但为了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诗歌也需要把个别提到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高度,把感情升华到理性。不过这种理性不是抽象的思想或概念,而是意象中之理、情感中之理。

《体育颂》中一段这样唱道:“啊,体育,你就是勇气!肌肉用力的全部含义是敢于搏击。若不如此,敏捷、强健有何用?肌肉发达有何益?我们所说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

诗的这一节从正反两方面抒写“勇气”,有比喻有拟人,有陈述有质问,有肯定有否定,有议论有说理,又有语言内在的节奏和韵律,由此种种构成了诗的美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这种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关于“勇气”的哲理。这种诗情和哲理的统一,使人们在阅读中既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又获得艺术美感。

《体育颂》

《体育颂》歌赞体育,抒发奥林匹克理想,不是那种低声浅吟,而是言辞端直、意气骏爽、感情热烈而奔放,极富风骨,真可谓“立意高远,格调昂扬”。诗人正是以这种格调谱写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抒发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毫壮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体育颂》用散文诗体式,不是没有道理的。散文诗体式给作者提供驾驭文笔的自由。全诗自如灵活地叙述、描给、议论、抒情,诗中的语词都如同“体育运动”一样富有弹力和流动感;句式或长或短、段(节)式或大或小,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等等,都是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造成了为人们所称道的“诗的散文美”。我们阅读这样的作品,只感到语词、诗行、段节的律动,仿佛置身于奥运竞技场上感受到生命的奔突和感情的激荡。

显然,《体育颂》具有诗美的崇高性。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是客观地存在于自然对象和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本身。进入诗中的崇高,既是对客体的崇高——现实与实践的矛盾冲突和艰巨斗争的真实揭示,又是对主体的崇高——审美感受中的斗争动荡和愉悦的动人体现,并且使两者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育颂》诗美的崇高,最突出的表现为:它讴歌奥运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它塑造了大写的“人”的形象,歌颂了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真善美;并且同作者大手笔的、诗化的、叙事、描写和抒情的全部才能智慧结合在一起。它很好地体现了把对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美学的发挥——二者的高度结合。这正是诗美崇高所达到的境界。我们阅读《体育颂》,会如同登临高山、面向大海所感受到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快感:会油然产生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巨大力量的冲动与向往,油然产生对于真理和未来的追求动力。

论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成功的案例,1000字,在线等

3 利用大众艺术体操塑造中学生气质形态的具体做法311 加强基本功系统训练,塑造形体美现代中学生具有同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审美观,尤其是女学生们,她们不断追求体育项目中所能表达的形体美和气质美。她们不仅渴望自己有一个匀称、优美的身体形态,而且对心灵、气质、才学等内在美有很高的要求。通过练习大众艺术体操的基本功来塑造中学生的形体美和气质美,不仅可以改善她们的身体形态,也避免了因单一节食造成的身体素质的下降。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系统的训练,尤其是胸部、腰部和臂部的练习,使其在站、立、行中抬头挺胸、挺腰收腹,塑造修长和富有曲线的形态美[5 ]。具体如:对胸背部的健美,可做胸、肩、背部柔韧性练习,并配合腰、腹、腿部的力量性练习,可以纠正其含胸、低头、驼背等不良习惯;对腰部的健美,可用仰卧、侧卧、俯卧姿势,在垫上做收腹举腿、仰卧起坐或仰卧两头起等练习,以增强腹背肌肉力量;对臀部的健美,可通过提踵立、把杆的后擦地、向后小踢腿和小跳等练习,减去多余脂肪,美化臀部的曲线。同时,正确规范的把杆练习能经常刺激臀大肌、髂腰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等腿部及臀部肌肉,从而使练习者腿部、臀部肌肉上收,下肢拉长,重心升高,腿部及臀部线条更加优美。312 掌握基本姿态,塑造姿态美只有掌握了基本姿态才能有漂亮的舞姿,所以中学生练习大众艺术体操时应特别注重基本姿态的培养[6 ]。挺胸、收腹、立腰是大众艺术体操的基本姿态,这些姿态对目前一些中学生塌腰含胸、松松垮垮的不良姿态有很好的矫正作用。在教学中,除了用常规徒手基本动作、舞蹈基本动作和把杆练习等方法外,还需运用适合芭蕾舞脚的各种体育舞蹈跳法进行练习,以获得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肌肉用力方法。注重动作舒展、上体自然松弛、下肢开及绷直的控制能力的培养,纠正和改进不合乎规范的形态和基本姿势;通过肌肉对抗性练习,提高身体的立度和平衡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变身跳、跨跳、踹燕、鹿跳等动作,改变人体关节、韧带、肌腱及皮肤的伸展性,带来身体曲线的变化,进而表现出柔和、弛缓和放松的柔韧美。对协调性、柔韧性、伸展性较差的学生,可做上下肢摆动、移动、跳跃等舞步练习,增强肢体的姿态美。313 塑造身体动作与轻器械动作结合的协调美手持轻器械做动作是大众艺术体操的主要练习内容,离开了器械动作这个基本功,大众艺术体操也就失去了特点。大众艺术体操中使用的轻器械主要有绳、圈、球、棒、带、纱巾、扇子等,运动员要手持这些不同的轻器械完成各种器械动作(如抛接、滚动、转动等)和身体动作(如跳跃、转体、平衡等)。各种轻器械可以加重或扩大大众艺术体操的内涵和表现力,使大众艺术体操形式多样化,新颖独特且丰富多彩[7 ]。同时,器械是身体的延长,可以通过大动作幅度练习轻器械,提高肌肉用力敏感度和塑造动作的协调美。器械动作与身体动作相结合,二者协调一致,融为一体,能够使动作整体更有节奏。如带操中,带的水平螺形与身体向前波浪动作相结合,带的绕环和打跨跳所构成的美的瞬间,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回味无穷。314 培养音乐感觉,提高艺术修音乐是大众艺术体操的灵魂,音乐与艺术体操动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不但能陶冶人的心灵,更能激发练习者的情感,增强节奏感以及表现力[8]。大众艺术体操必须有音乐伴奏,音乐不仅能烘托气氛,更是各种形态和技术展示的艺术手段,一个人的乐感能体现出他的气质,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乐理基础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多观看艺术体操比赛录像,以及开展一些音乐欣赏讲座及名曲分析讲座,使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音乐,理解韵律、节拍,了解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从而更好地去体验动作的美感,提高美的鉴赏力。多听多练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反复感受和练习,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315 注重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实验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能使大脑兴奋与抑制状态合理地交替,避免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从而可以消除疲劳,放松大脑,思维敏捷。此外,大众艺术体操还能促进骨骼、肌肉均衡发育,使体形肥胖的学生变得健康而匀称,体形单薄的学生变得苗条而精神[9]。大量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和成套动作练习,都可以对中学生的众多生理指标产生良好的影响。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部分学生不敢放开做动作。究其原因是她们怕动作做得难看,怕别人笑话。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鼓励和赞扬,通过单个基本功动作、放慢动作节奏的学习逐渐过渡到完整动作、成套动作的练习,可以通过分组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勇敢地展示优美的舞姿[10]。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就是中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她们克服自卑、害羞、害怕等心理,塑造充满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4 小结大众艺术体操是以自然性和韵律性为基础,以优美为特征的有节奏的运动,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能充分展现协调、韵律、柔美等艺术特点,非常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也有良好作用。能塑造良好的气质形态是大多数中学生选择大众艺术体操的主要原因。中学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应注重利用其基本功,加强胸部、腰部和臂部的练习,塑造形体美和气质美。掌握基本姿态,塑造姿态美。通过轻器械动作与身体动作相结合,培养协调美。同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以及生理和心理素质,从而使大众艺术体操在提高中学生体形美、姿态美、动作美的同时,提高其品质和修养等内在气质,让高雅的气质在自己的习练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培养和体现

美育基础 审美对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何作用

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美的事物,并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兴致。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基础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要时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需要是艺术欣赏实践和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2、大脑信息的存储

大脑信息的存储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并非是通感现象产生的一个环节,而是它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来对外部事物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加以存储。主体只有在大脑中存储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后,才能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对艺术作品产生联觉的感悟作用,从而使主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大脑存储的信息太少或太单一,就很难在大脑内部产生通感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如果我们前期有关作品的信息存储的多而广,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唤起各感官对作品联觉认识,并与画家产生共鸣。我们从画中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中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线,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已存的信息就会随着对画面的进一步欣赏感受而被唤起,同时大脑利用这些已存的信息进行各感官的联觉感悟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雕塑作品《收租院》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穷苦的农民形象(视觉上的);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听觉上的)等等。

这种以感官移借来感悟艺术作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媒介,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表层)最终达到理性认识(里层),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所以前期大脑通过各感官获取信息的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通感现象的产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要广泛全面,并靠记忆的方式加以存储。我们不但要以有意识记忆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要注重无意识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有意识记忆方式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我们对书本知识的获取、有目的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等;无意识记忆是指并非在大脑支配下获取信息的方式。如:生活中的突发及各种经历和经验。相比而言前者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较为系统和规范,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记忆方式由于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弱,记忆的强度不高,所以在大脑记忆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性,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最初获取的信息就会逐渐消失。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而后者无意识记忆方式在实际运用范围上要广泛的多,获取的信息也较不规范和系统、也比较复杂。但这种记忆却往往能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无意识记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为强烈的结果,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要不常说一个人最难忘的事情也就是对其刺激最深的事情。因此,事物对大脑皮层刺激的越厉害,它给大脑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就越容易记住。

但是,这两种记忆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无意识记忆往往需要有意识记忆的理性分析、归纳和总结。而有意识记忆也要靠无意识记忆来丰富自己。这两种记忆方式是大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

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通感现象,从人的生理学上来看这种感官之间是不可能互通的,如音乐只能听不能看,相反绘画作品是看的不可能听。但是从艺术心理学上看,这种感官的互通现象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色彩的温度感,色彩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而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产生触觉上的温度感。又如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转化为视觉画面的感觉。这里的感官互通并非是真实的,而是大脑意象中的互通,是一种暗箱似的运作,外部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过程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感觉器官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不断的调整,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体的人,而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大脑,大脑在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对主体的各个环节起着支配作用。下面从艺术心理学上分析一下通感现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作用。

例图:艺术欣赏实践中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过程:

[听觉] [意象听觉]

[视觉] [意象视觉]

[触觉] [媒介:艺术产品] [大脑] [情感感受] [联觉作用] [ 意象触觉]

[嗅觉] [意象嗅觉]

[味觉] [意象味觉]

反过来帮助主体更深 非现实、创造性的和

刻地感悟理解媒介。 理想化的感官意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感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在此过程中,除了客体媒介外,其他各环节都是主体的心理活动。通感现象产生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观照

这是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主体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阶段,属于表层范围的。当主体产生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愿望(审美需要)时,主体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艺术的欣赏实践活动,并对艺术产品进行审美活动。(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方面)

主体在欣赏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用感官感知艺术作品,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媒介的观照活动,这里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辨证关系。主体的观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感悟媒介的活动,并与情感活动相联系的。因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会、审美态度,所以主体在欣赏作品时自然也要带着情感来感知艺术作品。此外,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主体是带着情感来感知媒介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主体没有对客体的情感观照,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感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如果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只是看看了知、听听完事,这也就失去了欣赏的意义了。所以,只有主体带着一种情感去感受客体,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主体最终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层到里层的飞跃。

而客体媒介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是被认知体,处于被动地位。但也有它能动的因素在其中。这种因素主要表现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要能够使主体正确地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唤起主体对作品的情感感知。这也是所有优秀艺术作品共有的特征。如果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脱离生活和现实,或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作品的情感表达,也就不可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感知。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无法找到这类已存储的信息,自然也就感受不到作品要表达东西。所以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唤起主体对媒介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主体对作品的认识。

(2) 大脑对信息的分析

大脑对信息的分析是通感现象形成的第二个环节。是属于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时大脑要对前一个环节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同时也被作为新的信息来加以储存。这里的分析主要是指对艺术作品的题材、体裁加以分析。(如:现代题材、古代题材、生活题材、爱情题材、战争题材、历史题材、山水花鸟题材、科幻题材、工农兵题材等等)。同时也要分析作品所选用的体裁形式是否符合题材所要表现的内容,体裁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完整形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题材与体裁相统一的,也就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3)情感感受与联觉感悟作用

这个环节是通感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环节。我们知道情感活动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贯穿着艺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艺术活动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相伴随,艺术也就失去了意义,俗话说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感感受与情感观照是有很大区别的,情感观照只是对媒介初步的情感感知,具有直接的、外在的、表面的情感感知的特征,是主体的表层认识阶段,这时主体还没有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的阶段,要注意区分看画和欣赏画、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的不同。

情感感受是艺术欣赏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是建立在情感观照基础上的,是情感感悟的深化。在这一环节中,主体基本体验到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里所表达的情感,并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的唤起前期已存储的与媒介所表达的情感相类似的信息,帮助大脑感悟认识艺术作品。这些信息是多感官性的(包括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具有各感官联合感悟艺术作品的特征,所以也称联觉感悟。只要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各感官的信息都可以利用,并可以打破生理上的界限,使感官之间产生互通,也就是本文所谈的通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的通感现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生理学的,是主体大脑内部情感和思维活动,是暗箱式的,外部是看不到的。这里所谈的主体各感官之间的相互移借和互通从生理学意义上是不可能产生的,但从心理学意义上看是可以实现的,它是一种大脑内部感悟事物的方式,是大脑意象中各感官之间的互通,这种意象中的感官互通方式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能帮助主体从多感官的角度来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并唤起主体的情感感受。其次,使主体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帮助我们体会到艺术作品之外的东西(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就是艺术家要表达而没有全部表达出来的那些内容,同时也使主体在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上产生独到的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完成补足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涵或形象,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三,可以帮助主体从表层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感性认识)进入到里层对艺术作品的认识(理性认识),使主体真正体会到作品中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情趣志向、道德、美与丑、真理与谬论等等内涵,从而使主体心灵上和情感上得到一种满足。

以上具体谈了一下主体产生通感现象的心理过程及作用,第三个方面谈以下通感现象中感官互通的方式。

三、感官向意象感官转换的方式

感官向意象感官的转换主要指的是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主体以某一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感悟媒介(艺术作品),并在情感感受的作用下唤起大脑内部意象中的其他感觉器官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前者的感觉器官是真实的、实在的。而后者所提的感觉器官并非是真实的、实在的,而是大脑内部思维所引起的一种虚幻的、意象中的感官。所以我们在用这种意象感官解释艺术作品时都要加上“仿佛”二字。如我们仿佛看到;我们仿佛听到等。这种意象感官的感悟方式具有主体自身创造性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的特征。

感官向意象感官转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视觉不仅可以向意象视觉转换,同时还可以向其他意象感官转换,所以这种转换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感官之间的转换;另一种是不同感官之间的转换。如一个漂流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每当在异乡听到家乡的《思乡曲》时就会唤起对家乡的思恋,他仿佛听到了年迈的老母亲的声声呼唤(同一感官听觉向意象听觉的转换);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景象,那风貌依旧古朴的房屋,那用木桩做栅栏围起的院子,那门前不知用了几代的石磨盘,那后院茂盛的枣树等等(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视觉的转换);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方向的芳香(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嗅觉的转换);仿佛在盛夏季节感触到了家乡那凉爽的微风和严冬季节屋内那土炕的温暖(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触觉的转换);仿佛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品尝的了那又甜又脆的大枣的甜美(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味觉的转换)。这些联觉感悟认识艺术作品的方式正是本文所提的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通感。由于这种通感并非是真实的,但是在主体大脑意象中确实存在,所以我们称它为通感现象。

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运用于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大量运用于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中。通感现象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和发挥主体对媒介想象认识作品及创作性认识作品的能力,从而帮助主体对媒介的认识从表层的感性认识发展到里曾的理性认识。另外由于主体的个人经历不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存储信息的方式不同等因素,所以造成了主体认识媒介的多样性,这就是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为什么出现“一千个人欣赏哈姆雷特就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是由于通感过程是一个想象及创造感悟艺术作品的过程所造成的,但是它只发生在主体的情感感受和联觉感悟阶段,然而在最终的理性认识阶段上是相统一的,不会出现大的分歧。此外通感还可以帮住主体体会和感悟媒介中所没有表达出的内涵并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使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从心灵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

以上是本人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通感现象的一点体会,并做了一些肤浅的分析,文中可能出现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调节功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2.校园体育文化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3.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能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3.2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热烈而的文化氛围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浙江海洋学院首届体育文化节中提出了“以体育凝聚人,以体育促五育,以体育广交友,以体育促质量,以体育争声誉”的体育文化节宗旨。浙江大学第四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以“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为宗旨。“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是体育文化节的永恒主题。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所以,学校体育节这一学生自己的节日将会成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领域内成功实践的典范。4.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校长在谈到校园体育文化时说:“体育给文化启蒙带来很多东西,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是从事体育运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会对人有启发作用。文化校园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体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由于忽视人的素质教育,产生了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如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高科技犯罪严重的扰乱着社会秩序。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加以改造,取的必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许多人都认为现今中国的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缺乏诚信、缺乏人文关怀。清华大学学生“伤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以及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有人提出“净化心理、提高德商、健全心商”是高等教育任务刻不容缓的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更应该具有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富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